报告人:王庆节(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持人:黄裕生(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时 间:2018年6月11日(周一)下午15:00—17:00
地 点: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大同厅
王玖兴先生简介
王玖兴(1916-2003),江苏省赣榆区海头镇人。我国著名西方哲学史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7年至1941年,他先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和武汉大学哲学系学习。1944年考入清华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任清华哲学系哲学史课教员。1948年春,王玖兴通过公费留学考试,赴瑞士弗莱堡大学留学,1955年夏,取得博士学位,就任弗莱堡大学讲师。1957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王玖兴举家返回祖国,到中国科学院哲学所工作,从事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工作,其治学特点是翻译与研究相结合。早在20世纪60年代,王玖兴就与贺麟先生合作翻译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1986年,王玖兴翻译了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又译出了卢卡奇《理性毁灭》、雅斯贝斯《生存哲学》。退休以后,仍以极大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从事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翻译校对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王庆节教授简介
王庆节,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杜兰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北京大学、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和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现象学哲学)、东西方比较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理论。近期主要著作有《道德感动与儒家示范伦理学》(2016)、《海德格尔与哲学的开端》(2015)、《海德格尔:翻译、理解与解释》(2017合编)。译著有《形而上学导论》(新译本)(2016)、《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2011)等。曾参与翻译《存在与时间》和参与主编《海德格尔文集》(30卷)。
讲座内容简介
对积极自愿的安乐死的主要反对之一认为安乐死违背了人类的本性。积极自愿的安乐死确实包含违背人性的积极行动,并由此在道德上不被允许吗?在本次报告中,王庆节教授试图通过将人性视为道德存在这一古老理解展开此问题。首先,他将指出,这种对人性的重要理解的真正哲学内涵从未被主流哲学严肃对待,直到海德格尔为其呈现了革命性的重新解读。其次,基于对人类道德本性之理解,他将给出关于安乐死的三个论证:第一,他将反驳Gay Williams和McIntyre将“生存倾向”作为人类本性的断言;第二,他将论证道德性与有违人类生存倾向的行动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第三,即使承认某些明显违背生存本能倾向的行动(例如谋杀或者自杀)确实是不道德的,这也并不意味着积极自愿的安乐死属于这个范畴,从而应该被视为不道德和被禁止的。他的结论是,作为道德存在者的人类不仅拥有绝对且不可剥夺的道德权利去生存,同时也拥有绝对且不可剥夺的道德权利选择死亡。因此,在我们临终前选择安乐死的权利应该被视为一种绝对的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