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26日,全球学术界共同迎来国际开放获取周。
今年的主题——“Who Owns Our Knowledge?(谁拥有我们的知识?)”
提出了一个尖锐而必要的问题: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社区如何重新掌握自己创造的知识?
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谁能接受教育、谁能做研究、谁的声音被听见与被重视?
关键词:#知识创造 #知识所有权 #知识共享
从“社区优先”到“知识共治”
过去两年,开放获取运动以“社区胜过商业化”为核心,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钻石OA与订阅开放(S2O)模式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期刊编委会退出商业出版体系,让期刊主导权重新回归学术共同体;
各地高校逐步摒弃依赖封闭商业数据库和论文指标的科研评估方式,并改革教师的评审与晋升政策,以更直接地奖励知识开放与共享;
研究者们也日益意识到:数据与成果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社群。
新风险的出现
然而,新的挑战正在浮现:
AI技术在未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大规模抓取学术成果用于训练;
出版平台的监控行为,正在侵蚀科研的隐私与信任;
商业化力量仍有可能再次取代社区的公共利益。
回到初心:知识应由社区掌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科学建议书》和《托卢卡—开普敦宣言》都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立社区拥有、社区主导、非商业化的知识共享体系
让个人与社区真正拥有并受益于他们创造的知识
知识不应被少数人掌控,也不应被封闭在付费的围墙之内
当我们问出那句——“谁拥有我们的知识?”
就是迈出让知识真正回归公共、开放与共享的一步
关于国际开放获取周
国际开放获取周由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RL)下属的学术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SPARC)和学生社区的合作伙伴于2008年发起。SPARC是一个非营利性社区组织,支持默认开放、设计公平的研究和教育系统。
开放获取周提供了一次宝贵机会,它可以将全球知识开放共享的趋势与政策变革进展和影响全世界人民的社会问题的重要性联系起来。世界各地的个人、机构和组织都在举办开放获取周,其组织工作由全球咨询委员会领导。
参考资料
[1] https://sparcopen.org/our-work/open-access-week/
[2] https://www.openaccessweek.org/theme/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