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带您快速了解近期值得关注的政策新动向与研究成果:来自清华大学的国际治理参与实践,为中国高校在全球开放科学合作中注入新能量;皇家学会发布政策分析,指出包容性与公众参与常被忽视;莱顿大学揭示预印本使用的区域与学科不均衡格局;SPARC Europe总结十国作者权利保留制度路径,为实现开放获取提供新思路。此外,The Scientist撰文警示“反科学”风险,呼吁以开放科学作为应对“反科学”浪潮的关键策略。
一、清华大学开放科学进展
5月,国际图书馆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IFLA,以下简称“国际图联”)通过投票方式选举产生新一届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窦天芳当选为开放科学与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际图联成立于1927年,总部设于荷兰海牙,是世界图书馆界具有权威影响力的非政府专业性国际组织,致力于提升全球图书馆的专业服务水平,深化行业价值认知及维护全球图书馆行业权益。清华大学图书馆自1981年加入国际图联,曾多次派员参加国际图联大会并提交论文。
图书馆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2024年,馆长金兼斌当选国际高校图书馆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IATUL)亚太区代表理事、环太平洋研究图书馆联盟(Pacific Rim Research Libraries Alliance,PRRLA)指导委员会委员。在学术资源共享、开放科学全球治理、学术交流新模式等方面,图书馆将持续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中及时发出中国声音,贡献清华智慧。
二、预印本发展现状
莱顿大学发布欧洲及荷兰预印本使用状况报告
近日,莱顿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CWTS)在其博客Leiden Madtrics发布分析文章“The State of Preprinting in Europe and the Netherlands”,基于 Dimensions、OpenAlex和Crossref 三个数据库的数据,研究了全球、欧洲及荷兰预印本发布的现状与差异,特别是不同地区和学科的差异性。
预印本的出现使科学知识得以通过即时且开放的方式共享。文章指出,尽管近年预印本的使用持续增长,但在多个学科中仍显不足,科学传播速度受限,影响科研进展。在欧洲范围内,物理学与数学的预印本采用率或发布占比最高,约半数同行评审论文在发表前曾发布为预印本;信息计算科学与地球科学次之,约20%;其他如化学、工程、生物、心理等学科多在10%~15%之间;人文社科等学科则多低于10%。
地区方面,西欧与北欧国家的预印本采用率普遍高于南欧与东欧,其中瑞士多个学科的预印本比例领先。荷兰作为整体采用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内部机构间的差异亦较显著:例如在物理学、数学和化学领域,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的预印本比例为85%、62%和33%,而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仅为7%、13%和4%。分析显示,这种差异与具体研究方向密切相关,例如莱顿大学的物理学多涉及天文学,而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则偏物理学与医学交叉领域的研究。
为推动预印本的使用,研究建议:(1)优先整合预印本流程进期刊工作流;(2)明确在科研评估中认可预印本成果;(3)开展预印本培训;(3)鼓励资助方、机构、期刊制定鼓励政策。文章还指出,尽管荷兰在国家层面已经建立了“认可与奖励”机制和预印本指南等举措,但实际应用仍依赖于机构层面的落实。在此过程中,最佳实践的交流与共享显得尤为重要。
原文采用知识共享-署名(CC-BY)许可协议发表。
Waltman, L., Rzayeva, N., & Pinfield, S. (2025). The state of preprinting in Europe and the Netherlands. Leiden Madtrics. https://doi.org/10.59350/h5cx3-7yn67
三、开放科学政策研究
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开放科学政策普遍忽视“公平、多样性与包容性”目标与公众参与
近日,《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刊发题为 “Towards an Inclusive Open Science” 的研究文章。研究系统分析了2020~2022年间欧洲与美洲的52份开放科学(Open Science,以下简称OS)政策文件,聚焦其中对“公平、多样性与包容性”(Equity,Diversity,Inclusion,简称EDI)及公众参与的实际体现情况。
研究发现,尽管许多政策文件在语言上支持开放科学的“公平与参与”理念,但实际操作层面缺乏可执行指导。当前政策普遍侧重于研究成果的开放获取,而EDI与公众参与常被边缘化。例如,多数文件将公众视为科学成果的受益者,而非知识共创者。
政策内容的核心问题包括:(1)将“开放科学”实践过度等同于开放获取和开放数据,忽视公民科学、开放教育等维度;(2)对于如何在实践中落实EDI仅停留在宣言层面,缺乏具体措施;(3)很少涉及语言多样性、原住民知识、社会弱势群体的结构性不平等。文章指出,若不明确提出机制保障,开放科学可能无意中加剧知识不平等,加深“全球北方”主导的研究生态。作者建议,政策制定者应同步推进开放获取、EDI(公平、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公众参与三大目标,避免将“开放”仅仅局限于资源可获取的层面。
原文采用知识共享-署名(CC-BY)许可协议发表。
Chtena, N., Alperin, J. P., Morales, E., Fleerackers, A., Dorsch, I., Pinfield, S., & Simard, M.-A. (2025). Towards an inclusive Open Science: examining EDI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 documents across Europe and the Americas.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12(4). https://doi.org/10.1098/rsos.240857
四、作者权利保留
通往开放获取的桥梁:欧洲机构权利保留实践之路(2024)
2025年3月,由SPARC Europe主导的项目“Project Retain”第二阶段成果报告《Building Bridges to Open Access: Paths to Institutional Rights Retention in Europe 2024》发布。Project Retain 被视为实现“开放获取不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权利问题”的战略路径之一。该报告在2023年《Opening Knowledge: Retaining Rights and Licensing in Europe》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欧洲十个国家在机构层面推行作者权利保留(Rights Retention)政策的现状、挑战与策略。
报告指出,英国和挪威在推动RR方面处于欧洲领先地位,而其他国家也在通过多样路径积极探索与推进,包括在现行法律框架内行动、推动立法改革、强化教育培训与协作机制等。报告强调,即便在法律环境复杂的国家,逐步推进RR政策也是可行的路径。为此,机构应评估法律与制度背景、重视阶段性进展、构建跨机构联盟,并寻求专业法律支持。英国N8研究联盟与芬兰大学图书馆网络的案例表明,集体行动可有效推动RR的落地。报告最后强调灵活策略与合作共识是通向开放科研的关键驱动力。
报告以知识共享-署名(CC BY)许可协议发布。
报告原文地址:
https://doi.org/10.5281/zenodo.15078315
五、开放科学评论
开放科学:“反科学”的解药
近日,《The Scientist(科学家)》杂志发布题为“Open Science: An Antidote to Anti-Science”的评论文章,作者指出,随着美国部分公共科研数据库被撤下,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预算削减,以及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相关政策的取消,美国科研体系正面临不可逆的破坏,也造成了公众对科学研究的信任危机。
在此背景下,作者强调,可行的应对策略是“透明”和“严格的问责机制”。全球科研界正在迈向更具包容性、民主性与开放性的体系。例如,欧洲的 Plan S政策已强制要求公共资助的研究实现开放获取;Open Research Europe 平台正在持续拓展,为全欧科研人员提供开放发表渠道;日本推动总额约100亿日元的开放科研资助计划;印度的“One Nation One Subscription”协议为约1800万名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13000种期刊的免费访问权;中国的大型语言模型DeepSeek支持其算法的开放共享和再利用,与ChatGPT形成鲜明对比,为科研创新铺设了更为民主化的道路。作者指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在执行2022年“纳尔逊备忘录(Nelson Memo)”所提出的立即开放获取政策时,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文章认为,开放科学倡导的“透明性、诚信、严谨性、可及性、公平性和问责制”原则,正是对抗“反科学”意识形态、重建公众信任的关键。文章最后也呼吁科研人员践行以下开放行为:(1)优先将研究成果发布到预印本平台;(2)按照FAIR原则共享数据、详细方案和代码;(3)公开评议同行研究成果。
原文链接:
https://www.the-scientist.com/open-science-an-antidote-to-anti-science-7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