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印本平台,也称预印本网站、预印本文库、预印本库等,是为研究者提供预印本发布和传播渠道的学术平台。预印本平台对全球免费开放使用,是开放科学的基础设施之一。
1991年,第一个电子预印本平台arXiv出现; 2016年后,预印本平台进入了繁荣期,出现越来越多的预印本平台;2017年,著名期刊Science评选的2017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中的第6项就是以预印本平台bioRxiv为标志的生物学科预印本交流的兴起[1]。
目前,在研究者科研工作中,成为最常用检索工具的预印本平台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arXiv
访问网址:https://arxiv.org/
arXiv,第一个电子预印本平台,开放获取运动的里程碑,于1991年由美国科学家Paul Ginsparg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ANL)创建,目前由康奈尔大学管理与维护。
截至2022年6月,arXiv论文数已达到了200万余篇,而且论文数每天都在增加。2021年全年,arXiv的下载次数高达23亿。
arXiv最早专注于高能物理领域的论文交流,现在扩充到8个学科领域: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定量生物学、定量金融、统计学、电气工程和系统科学、经济学。
arXiv现已成为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者最常用的检索工具,可以说是 “arXiv is a lifestyle”,如同每天喝咖啡,研究者们每天都会使用arXiv。
2010 年以来,提交arXiv的论文中,计算机科学论文的增长速度快于数学和物理学论文;2021年提交论文的学科分布大约是:37.4%的物理学、33.6%的计算机科学、19.6%的数学[2];这反映出在计算机科学领域,arXiv的使用率在逐渐提高。
研究发现:64%的arXiv预印本会发表在SCI期刊上,其中,凝聚态物理预印本的发表率有80%[3]。大约70%的粒子物理论文会首发在arXiv上。很多重大科技成果可以在arXiv上找到,其中最出名的例子就是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关于庞加莱猜想的三篇论文,只发布在了arXiv上[4]。这些数据与例子反映了arXiv预印本的学术质量。
201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国内10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中国arXiv.org服务工作组(arXiv.org China Service Group),参与单位会以会员费(Membership Fee)的形式支持arXiv.org运行。
若感兴趣可扫描二维码观看arXiv使用视频,共1分46秒,介绍arXiv三个主要功能:浏览论文、检索论文、上传论文。
【bioRXiv】
访问网址:https://www.biorxiv.org/
bioRxiv,2013年,由冷泉港实验室的John Inglis和Richard Sever共同创建,目前由冷泉港实验室运营。
bioRxiv,是面向生命科学各个研究方向的预印本平台,要求论文语种是英文,开放读者评论功能。
bioRxiv与Access Microbiology等248种期刊合作,研究者在bioRxiv上传预印本时,可以直接从 bioRxiv 传输手稿文件和元数据到投稿期刊,以节省投稿时间。
研究发现:bioRxiv预印本的总体发表率为42.84%,2013-2017年的平均年度发表率为67%[5]
bioRxiv预印本比较多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eLife等高影响力期刊上;进化生物学方向预印本的发表率有51.5%[6]。发表率和出版流向从侧面反映了bioRxiv预印本的学术质量。
【medRxiv】
访问网址:https://www.medrxiv.org/
medRxiv,2019年,由冷泉港实验室、耶鲁大学和BMJ出版集团共同创立,由冷泉港实验室负责经营。
medRxiv,是面向医学、临床和健康科学领域的预印本平台。与bioRxiv类似,要求论文语种是英文,开放读者评论功能,有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等130种合作期刊,研究者在medRxiv上传预印本时,可以直接从 medRxiv 传输手稿文件和元数据到投稿期刊,节省投稿时间。
【ChinaXiv】
访问网址:http://chinaxiv.org/home.htm
ChinaXiv,全称是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是面向文理工多个学科的预印本平台,接收中英文论文。
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启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担建设。ChinaXiv立足于中国,致力于构建我国学界自主管理的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
参考文献
[1] Biology preprints take off. https://vis.sciencemag.org/breakthrough2017/finalists/#bio-preprints
[2] arXiv submission rate statistics. https://arxiv.org/help/stats/2021_by_area/
[3] Lariviere V,et al. (2013 ). arXiv e-prints and the journal of record: An analysis of roles and relationships. https://doi.org/10.48550/arXiv.1306.3261
[4] 张智雄等. (2019). 科技预印本库的政策动向与政策挑战. 中国科学基金(03),219-228.
[5] 解贺嘉等. (2019). 预印本平台bioRxiv影响力实证研究及建议.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1),1218-1224.
[6] Abdill, R. J., & Blekhman, R. (2019). Tracking the popularity and outcomes of all bioRxiv preprints. eLife, 8, e45133. https://doi.org/10.7554/eLife.4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