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清华大学图书馆伴随着学校一起成长,许多学术大师和治国、兴业英才曾经在这里留下他们的印记,无数莘莘学子曾经在这里汲取知识的营养。一百年的历史,一百年的沧桑,一份珍贵的积淀,厚重而绵长。我们怀着一份虔诚,试着去拨开尘封日久的历史积淀,从遥远的过去翻检出几页记载那段生活的篇章;我们怀着几分好奇,试着把我们的眼睛从当下移开,穿过那段长长的时空,让过去的一幕幕重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光芒。
图书馆有知识宝库、终生的课堂之美誉,它对人类文明与进步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和贡献,而清华图书馆则更可视为清华园一条独特的风景线,它一直受到广大师生们的青睐与欢迎。我们在校读书时,总是争着在大门口排队等候开门。毕业40年返校欢度校庆时,曾有心去图书馆重温旧情,只见门前依然跟往日一样停满了自行车,阅览室大厅里仍是那么鸦雀无声地坐满了攻读的学子。听三、四十年代毕业的老学长们说,他们那会儿已然如此,而且给上图书馆的人取了个“开矿者”的雅号,可见清华园内读书之风由来已久。这不禁触发了我的诗兴,写了首小诗曰:
每日书香夜读归,百千学子伴星回。
严寒酷暑无间断,雨雪霏霏志不违。
对图书馆怀念和感激最深的,恐怕是已故著名戏剧作家曹禺和文学家钱钟书二位老学长吧。他们几乎整日待在馆里。显然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得力于图书馆者非常之多了。
和许多优秀的校友们相比,我个人实在微不足道,只不过在工作中对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罢了。这一方面得益于母校师长的培养教育、校风校训熏陶和激励的结果。另一方面当然和母校的图书馆也是分不开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幽静舒适的环境、丰富的藏书、优良的服务,为我们营造了强烈的学习氛围。
拿借书来说吧,我记得那时是先填好索书单,交给工作人员,他们不辞辛劳穿梭似地来回奔走入库查找,可读者们往往在出纳的地方翻看一下,便退回去,或觉得不合适又换一本,或者在数本中只选借一、二本。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工作人员却从不厌烦,总是和蔼地满足读者要求。如此敬业乐业的高度责任心,实在令人感动。
当然,图书馆处于蔚然深秀的清华园之园中园的优美自然环境中,也是促进大家爱上图书馆学习的原因之一。坐在那安静的阅览室大厅里,室外鸟语花香随风吹来,沁人心脾,清新头脑,容易构筑起读书乐的神往。要是感到疲倦、或困难处,为高度紧张的思考所累,则不妨走出馆外,领略一下周围的四季美景,小憩片刻。春秋佳日自不待言,即使寒冬腊月草木凋枯,不妨向辽阔的寒空,极目远眺:但见皑皑的山颠,露出那苍山负雪的雄姿,不由人为之精神一振,立刻恢复了清新之感。而当炎炎夏日时,则可步行到荷塘边树荫下,观赏那田田的荷叶,听那伴奏着的咯咯蛙鸣。这不正是朱自清优秀名篇里的情景么,不正是杨万里有名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雅丽的写照么。此时此刻你会感受到心旷神怡,茅塞顿开,披襟迎风,其喜洋洋者矣!
程庆澜:1957年清华大学毕业,1960年调入南京工学院(现名东南大学)任教,1963年随专业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现名江苏理工大学)任教。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特邀技术顾问,清华大学镇江校友会会长。
(本文摘自《不尽书缘 忆清华大学图书馆》,侯竹筠、韦庆缘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