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6日下午14:00-16:00,图书馆在北馆二层会议室成功举办读者之星分享会。法学院何海波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牧云老师、卫健学院纪思瀚老师、人文学院任哨奇同学进行了“我与图书馆的故事”的精彩分享。图书馆副馆长张秋、法律图书馆常务副馆长于丽英、读者服务部主任王平、读者服务部北馆总服务台组组长赵雨帆、图书馆助博侯雨亭参加分享会。会议由副馆长张秋主持。
张秋谈到图书馆近年来的转型发展历程,伴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趋势,学校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图书馆也应积极应对这些变化进行发展转型,重新思考图书馆在学校的育人工作和科研工作中发挥的职能和作用,她对参加本次分享会的4位读者之星表示欢迎和感谢,希望大家能够充分交流、自由分享,讲述自己与图书馆的故事,并从不同角度对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读者之星分享之前,张秋代表图书馆给与会的读者之星颁发“读者之星”荣誉证书和清华大学图书馆110周年馆庆纪念U盘。
纪思翰老师认为图书馆最主要、最宝贵的功能是为老师和同学提供了跨学科交流的平台。他分享了自己曾经参加图书馆举办的工作坊的经历,通过参加跨学科的工作坊他结识了医学院的学生们,并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到医学专业的科研工作内容。作为读者,他回忆起自己曾去过的哈佛图书馆有一面“书墙“,收录了本校老师近期出版的书籍,他建议图书馆组织邀请本校老师对自己近期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分享,或进行知识科普,同时邀请自媒体等进行推广,调动起老师和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纪老师建议图书馆尝试组织“不插电”的交流活动,不使用ppt等电子化的文件或不使用电子设备,回归传统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不仅创造了轻松的交流氛围,同时降低了交流的门槛,让大家能够无压力的分享知识。
何海波老师分享了自己在英国学习时长期泡图书馆的经历,深切感受到图书馆对一所大学的重要性。他提出,一流的大学应当有一流的图书馆;一流的图书馆不仅体现在藏书的数量上,还要体现在它所能提供的服务上。他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分享了图书馆使用经验。目前图书馆的数据库、信息库非常庞大,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是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关键。为此,他一方面将法学专业有价值的书籍筛选出来,推荐给图书馆进行订阅,为图书馆建设高品质馆藏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他在课堂上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包含40种书籍的法学院专业书单,既有行政法的专业书籍,也有一般法律类、国外法律类、人文社科类等。此外,何老师持续多年的一个工作是对行政法专业的图书目录进行整理,此书单已更新至第九版,囊括了500种书籍。书单在网络上、自媒体上发布,引起了较大关注。
张牧云老师谈到在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发现和挖掘了很多非常重要和宝贵的一手资料。她表示深耕文献对教学一线的老师非常重要。她自本科进入中共党史领域学习后,就与文献“密不可分”,文献研究既是自己学习阶段的重点工作,也是现在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必要教学环节。张老师目前开设本科生专业课《中共党史文献学》,研究生专业课《海外中共党史研究》。她建议未来可以加强开展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档案馆之间文献资料的馆际互借、珍贵文献资料的公开展览等工作。她在自己的课程中经常带领同学们前往国家图书馆进行现场教学,体验不同的文献资料查阅方式,观察微缩胶卷等非电子化的资料保存方式,同学们反馈非常好。她认为围绕文献资料的这种实践,会给同学们带来更多启发,也能够切实帮助同学们将文献利用起来。她还表示希望能够借助图书馆平台,围绕书籍分享、文献研究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开展讲座,与不同学院的同学们进行交流。
任哨奇同学是2020年10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期间进馆次数最多的研究生,他表示在图书馆中学习效率较高,因此即使是疫情期间他也坚持前往图书馆学习。他通过对清华图书馆古籍资料的深入研究完成了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以及自己的博士论文,并且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他还分享了自己疫情期间到图书馆学习的经历,感谢图书馆各位老师们对于同学们的支持,疫情最严重时图书馆依然坚持面向读者开放。作为资深的单人研讨间使用者,他从学生的角度收集了周围同学们对图书馆论文研读间的优化建议,为图书馆改进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最后,张秋谈到图书馆既要作为有利于知识检索的工具,也要进行有利于知识发现的场景化设计,她认为未来无论是物理空间优化,还是网络空间建设上都有很多工作值得去做。看到图书馆能够对老师和同学们的科研工作提供较大帮助,她表示十分高兴和欣慰。通过本次交流活动,老师和同学们深入讨论了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也让她看到了更多深度合作的方向,期待将清华图书馆建设成更好、更一流的知识宝库,做有理想的图书馆。
图书馆
2023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