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关肇邺先生与他的清华建筑
——揭秘李文正馆设计

11月2日下午3点,清华大学图书馆李文正馆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关肇邺先生做客“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活动,于李文正馆G层与一百多名清华同学就图书馆设计和自己早年求学的经历以及同学们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亲切的交流。

关肇邺先生做客真人图书馆(摄影:于沿)

关先生首先讲到了自己从燕京大学转学到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经历。其中,清华建筑系的梁思成先生在燕大的一次演讲成为了关先生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关肇邺评价梁思成先生是“中国目前最伟大的设计师,他做的设计并不多,但他对建筑理论和历史的研究都很杰出,可以说他是古城、古文化的保护的先行者。保护古城,这是很先进的思想”。关肇邺先生早年住在天安门附近,对于北京城的故宫等古建筑都非常有感情。出于对于建筑的热爱和对梁思成先生的崇敬,关先生来到了开创仅仅两年的清华建筑系,最终成为了一代建筑大师。谈到这段经历,关先生颇有感触,他说,要想把一个专业学好,除了努力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要喜欢这个专业,喜欢才会努力,才会印象深刻。

坐在地上认真听讲的同学们(摄影:邹晖)

关肇邺先生与梁思成一家人都颇有渊源。关先生不仅是梁先生的学生,更是做了林徽因先生的助手,成为“太太的客厅”的常客。梁先生的女儿就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时候,曾经想要邀请关先生为北大设计新图书馆,当时并没有实现,直到多年之后才遂了心愿。

关于图书馆的设计,关先生认为建筑有三个要素,适用、经济和美观,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和谐,这种观点也体现在了中国建筑中。邻里和谐,和而不同,关先生将这种思想应用于建筑设计上,指出一个群体,要有主次,这样才能和谐,只有与周围建筑相和谐,才算是好的设计。由于李文正馆的最高点不能超过逸夫馆,所以关先生将目光关注到地下空间的应用上。建造地下室的想法在很多年前就被提出来过,但是囿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北京的水位,地下室并不现实。现在时机成熟了,地下也就具有了更多的可开发潜力。而北馆下沉庭院的设计,不仅可以增强地下层的采光,也给同学们提供了阅读之余的休憩空间。

回答同学提问的关肇邺先生(摄影:于沿)

当谈到什么是清华特色的建筑时,关先生说,在亨利墨菲为清华设计四大建筑的时候就已经定下了学校建筑的风格。之后的建筑要做到美观,就要得体,与原有建筑和谐,你应该是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建筑最重要的是得体,而不是新奇,也不是豪华。中西方在艺术理念上是有差异的,这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文化背景差异有很大的关系。西方的建筑师有的时候会很重视的表现个人,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因此会设计很多很奇怪的建筑。但是这些,并不符合中国的审美。

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现在的建筑太拥挤了,是否应该将北馆的下沉广场变成草坪。关先生解释说,下沉广场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采光,其他问题相对来说更为次要。对于图书馆设计方面需要考量的因素,关先生表示,时代不同,图书馆的功能不同,设计也会不同。在他上学的时候,公共图书馆基本上没有开架的书,借阅书籍需要自己查卡片,然后由工作人员去书库找书,而现在开架图书逐渐推广,藏书借书阅书都是统一的。这些都是设计需要考虑的。而对于纸质书被电子书取代的担忧,关先生表示他问过了很多的图书馆馆长,纸质书到底还有没有前途,答案众口一词,纸质书不可能消失。对于图书馆的采光与照明问题,关先生表示老图书馆为了节电,大多采用桌灯,人走灯关,晚上的时候,黑暗的背景让人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的学习,而他自己就非常喜欢这种在黑暗中读书的温馨感。而现在新的建筑趋势是将整个阅览室照亮,在增加电力费用的同时也失去了黑夜的神秘感。

对于一些立志要“引领城市新潮流”的建筑设计师,关肇邺先生则采取了一种包容的态度,他认为建筑并没有绝对的好坏标准,但也要避免刻意追求怪异的倾向。但是建筑跟一般的艺术不同,建筑在城市中可以被所有人看见,所以还是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多加考虑。

关先生说,清华北大的早期建筑虽然是同一名设计师设计(亨利•墨菲)的,但是风格却迥然不同。北大依托于原有的自然风景和中式建筑,后期建筑设计都保持了中式风格,而清华早期四大建筑的建立便确定了之后建筑的风格会更加偏重现代化。这也带来一定的好处,即后期的建筑也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建筑的雕刻和装饰上。关肇邺先生认为现代的建筑应该实现实用、经济和美观的统一,不要那些极不实用也不经济的建筑,也不要那些歪曲美观含义的建筑,真正的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临近结束之际,关先生以87岁高龄勉励同学们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关先生于活动结束后与清华大学图书馆邓景康馆长讨论图书馆设计(摄影:于沿)

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图书馆张秋博士主持,图书馆馆长邓景康老师和副馆长范爱红老师作为嘉宾参加了本场活动。

此次真人图书馆活动由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研究生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会和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它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阅读模式,以一种面对面沟通的形式让读者来完成“图书”的阅读,鼓励同学们勇敢说出自己的心声,从而实现与“真人图书”零距离的互动沟通,也让读者借阅“真人图书”的别样人生。


活动留言卡: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