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世纪回眸
党委书记 高瑄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12年的清华学校图书室,她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是清华园中最美好的景致。1919年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的图书馆第一期建筑落成,面积为2114平米;1931年,由清华校友杨廷宝设计的第二期建筑完工。1991年,由建筑学院关肇邺院士设计的第三期建筑落成,图书馆的总面积达到了28000平米。
随着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大学图书馆迅速发展成为国内较有影响的大学图书馆。抗日战争爆发后,图书馆随学校南迁至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大图书馆。1946年抗战胜利复校,接收和采购了大批图书,馆藏资源得以恢复和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清华大学图书馆加快了发展的步伐。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图书馆部分馆藏资源被调拨到一些兄弟院校,自身则以工程科学类图书资料建设为主,到1966年“文革”前夕,图书馆馆藏已达到135万余册。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始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学校综合性大学建设学科布局的调整和扩充,图书馆形成了以较高水平的自然科学文献为主体的综合馆藏体系,到1990年馆藏资源已达250万册,并开始探索图书馆管理和读者服务的新途径。1996年,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引进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INNOPAC,进入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新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清华大学图书馆瞄准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不断改革创新,优化文献资源结构,提高文献保障率,努力开拓和深化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改善服务环境,在资源建设、读者服务、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长足的进步。随着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清华大学图书馆正向着建设研究型、数字化、开放文明的现代化图书馆的目标不断前进。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