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魅力——聆听与解读”康啸教授讲座成功举办

“音乐的魅力——聆听与解读”康啸教授讲座成功举办

2018年12月20日下午,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康啸在图书馆报告厅为50余位音乐爱好者带来了讲座“音乐的魅力——聆听与解读”。这是清华大学图书馆音乐馆12月12日试运行后的首场讲座,讲座由副馆长张秋主持,读者服务部张坤竹、童庆钧策划组织。

讲座伊始,康啸老师先从“音乐是什么”谈起。他指出甲骨文的“乐”是庆丰收的形象,从中我们可以推断音乐最初的功能是感谢上天带来风调雨顺。根据《乐论》“乐(yue)者,乐(le)也”的论述,康啸指出中国音乐偏喜剧性,“乐”的两个读音也体现了其中的文化气息。而在西方,音乐(music)来源于Muse,是“缪斯女神的馈赠”。西方音乐从教堂中走出,古典音乐里有“安魂曲”这一类型,是对人类彼岸的描写,这一点中国和西方很不一样。

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也有相同的地方。南宋时姜夔的《扬州慢》里就有记谱法。在西方,《塞吉洛斯的墓志铭》(Epitaph of Seikilos)里也有记谱法。中国和西方的音乐都是从宫廷走向世俗。有不少电影引用了古典音乐,包括《肖申克的救赎》里引用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选段,张艺谋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用了瓦格纳的音乐,可见古典音乐离我们并不遥远。


康啸老师在演讲中         姜南摄影

康啸老师认为,音乐组成元素包括旋律、和声、调式、音色、速度等,可以划分成状物、叙事、抒情、说理等四个阶段,并例举了圣桑《动物狂欢节》、舒伯特《魔王》、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等经典名曲加以阐述。康啸老师还指出,音乐能助我们奇想天开,提出要“寓教于乐(yue)”。

讲座之后,康啸老师就犹太教与基督教音乐的比较、经典艺术品所包含的元素等问题回答了听众的提问,并与多位读者进行互动和探讨,大家纷纷与老师交谈,气氛热烈,欲罢不能,很多读者表示希望今后有机会再听到康啸老师的精彩讲座。

最后康啸老师与工作人员和部分听众一起合影留念。


会后工作人员和部分听众与康啸合影         姜南摄影

主讲人介绍

康啸:音乐学博士,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校学科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完成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并且以论文《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现担任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理事。代表论著包括中译本《古典音乐精粹》《钢琴的艺术》,论文《论〈帕西法尔〉中无终旋律的生成》《神圣与邪恶的对峙——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中的母动机》《萧友梅和他的和声学》《瓦格纳未完成歌剧研究导论》《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改编历史与特色》《音乐与混沌分形理论》《蒙特威尔第〈第八卷牧歌〉与“激动风格”》等50余篇。主持、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自2014年担任美国英文学术刊物Journal of Music in China《音乐中国》编辑部主任。自2014年担任《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英文翻译。在中国音乐学院、清华大学教授西方音乐史、管乐艺术史、弦乐艺术史、西方声乐发展史、交响乐鉴赏、歌剧鉴赏、中国歌剧分析与鉴赏、瓦格纳歌剧研究等课程。

供稿:读者服务部童庆钧、张坤竹

排版: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