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学术研讨会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召开

“数据驱动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学术研讨会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召开

2018年12月12日,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主办、科睿唯安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睿唯安”)协办的“数据驱动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北馆(李文正图书馆)三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图书馆,以及我校科研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化技术中心等管理部门的4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于上午9:30准时开始。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蒋耘中主持会议,并介绍到场嘉宾。科睿唯安大中华区总裁郭利和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有强分别致辞。郭博士盛赞清华大学图书馆作为Web of Science(以下简称“WOS”)的首批用户,在引领中国高校科技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并对我馆及业界同仁的支持表示感谢。王馆长在致辞中指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研讨会,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图书馆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在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如何服务于学校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流工作,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图书馆而言,服务是第一要务,数据是最重要的资源。王馆长在致辞的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随后,启动清华大学图书馆与科睿唯安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王有强馆长与郭利博士分别在战略合作备忘录上签字,在场40多位嘉宾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学术产出数据的分析、整理、利用和传播,对于洞悉学术前沿、促进科研合作,非常重要。伴随数字学术生态环境的日益成熟,研究人员、科研机构,乃至政府信息化建设部门,对于学术产出数据的规范获取和有效利用,需求迫切。清华大学图书馆从2014年推出学者库服务平台至今,已为我校2000多位教师提供学术产出数据相关服务,确认是的文章达21万篇。这些数据95%以上由WOS等数据库提供,均为规范数据。随着学者库规模化的建设,系统纳入我校信息化建设当中,为职称申报、教师考核等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支持了学校基础数据建设。这些都成为促使本次战略合作的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服务支撑能力,图书馆需要对学术产出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不断深入,从对标比较、占比分析、学术产出可视化等多角度创新服务,为学校学术成果统计工作提供支持,从而更好地均衡各学科科研投入,促进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次清华大学图书馆与科睿唯安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期待推动新形势下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和服务创新。


10:30,研讨会进行学术报告阶段,会议由图书馆副馆长邵敏主持。

清华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鑫进行了《清华大学在数据共享方面的实践》的报告。生动、详实地介绍了我校在数据建设上的实践成效,包括:清华大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信息系统的架构和数据交换结构;数据共享项目的概况,重点介绍了《清华大学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一起和二期的项目进程,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二期的“一表通”、《教师年度考核表》、《教师职务申报表》等,为全校教职工和相关部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指出信息化工作的中心在向“以服务为主”和“以数据为主”转移,期望管理与技术并行,因为数据管理需要整体谋划,提供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管理办法。就清华大学而言,下一步的信息化工作将继续深入,由人、才、物的数据推进到学校运行和校园管理的全部数据,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来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楠副教授进行了《数据整合共享中的权责关系与服务创新》的报告,从多个方面分享了数据整合的经验。包括:数据整合共享的趋势与挑战,在世界各国普遍将数据资源视为重要资产的趋势下,我国政府也对数据共享提出了要求,国务院先后印发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但目前数据共享面临着困境(一无、二难、三不),相应地,实现数据共享的关键点包括明确权属问题、解决信任问题、保证可追溯和做到可持续;提出了三权分置的数据共享机制,数据共享的权责包括归属权、使用权和共享管理权,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明确三权来优化集中式共享的机制或者基于智能合约改造分布式共享的机制;数据共享下的服务创新展望,包括未来将由数据逻辑转向业务逻辑进而转向服务逻辑,基于政务数据的服务创新,业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组织机构的调整与变革等等。

上午最后一个发言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窦天芳,其题目为《利用学者库提升学术影响力》。窦馆长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建设学者库的完整实践过程,包括为什么要建设学者库,如何建设,以及建设成效。窦馆长重点强调了学者库建设过程中的两个核心问题,都与数据有关,一是数据从何而来以及如何维护的问题,二是要不要提供服务以及服务对象如何界定的问题。综合调研结果以及院系学者的反馈,最后确定以数据合作的方式通过系统自动采集数据,建立以学者为中心的机构库,以服务带建设,以建设促服务。最后,窦馆长介绍了学者库服务的一些拓展应用,包括与科研院合作为教育部提供精准数据,为学校管理部门提供年报季报和清华大学的国际合著分析等,并对未来建设全国范围的关联学者数据平台和学术生态圈做了大胆设想。


研讨会的下午日程从13:30开始,由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窦天芳主持。

首个报告来自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聂华,题目为《数据驱动创新研究,数据引领未来转型:高校研究数据管理与服务体系构建》。聂馆长首先强调了研究数据的重要性,及其对于科研的意义,为此,我国已经建立了8个覆盖个学科领域的科学数据类的国家平台。其次,在研究数据的管理方面,哈佛大学、美国政治与社会研究校际联盟和爱丁堡大学已经走在了前列。在第三部分中,聂馆长分享了北京大学在研究数据管理与服务体系构建方面的实践经验,包括需求调研、服务框架、合作育成的关键以及平台选型与开发。为提高研究数据管理的影响力,自2017年起,北京大学开始举办“全国高校数据驱动创新研究大赛”,受到广泛关注,今年为第二次举办。最后,聂馆长对研究数据管理的未来做了展望,期望在分而治之之后能够集群集之力共谋之。

第二个发言的是科睿唯安科研分析服务主管何薇,题目为《WoS数据全球应用案例分享》。何薇首先强调了大数据的概念及重要性,在第二部分中对WoS期刊论文的元数据做了详细介绍,包括作者字段、作者机构字段、基金资助字段和参考文献字段等。在第三部分中,何薇以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弗罗里达大学和爱达荷大学的研究平台,以及美国、欧洲基于大数据的科学研究中心等为例,介绍了WoS的元数据应用案例。

最后一个发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IR服务主管马丽华,题目为《机构知识库数据服务实践、成效与策略思考——以上海交通大学IR为例》。在背景概况的介绍之后,马老师重点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IR建设的数据基础,包括数据生产策略、元数据规范的设计思路,以及以成果为核心的关联模型。第三部分中,马老师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IR目前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学校人事处(教师年度考核)和规划发展处(学校成果统计分析)等等。第四部分中,马老师对现存的问题做了分享,包括数据生产策略中馆员负担太重,因而转变了策略,提高系统自动采集的百分比,以及IR自身不够完善和服务于学校的机制不够明晰等问题。最后,马老师坦言,IR不是重点,开放获取才是终极目标,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已经着手进行标准数据交换接口的开发工作。马老师也认为,IR的建设需要由学校来统筹推进。


嘉宾们的演讲有厚度、有深度、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全场观众皆沉醉其中不忍离场。

在提问环节中,大家依然比较关注图书馆的数据如何与学校科研部门的数据如何对接的问题。短暂的提问环节之后,本次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信息技术部供稿

彭世春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