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古籍
清华大学收藏古籍善本的历史源远流长。目前珍藏有古籍28,000余种、230,000余册,其中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者1,885种、孤本425种;收入《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者4,623种,5,086部。这些馆藏古籍文理兼优,四部咸备,在海内外古籍界有一定的影响。在清华大学一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这批文化瑰宝充当过重要角色。
-
《通鉴纪事本末》
宋宝祐五年(1257)刻元明递修本
南宋袁枢撰。凡四十二卷,依司马光《资治通鉴》原文,区分事目,一事一篇,详其本末,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共二百三十九篇。此系清山东巡抚丁宝桢家旧藏,为清华己未级(1919)校友购得,于1949年返校节时赠与母校,以为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此本二十函八十四册,字大如钱,纸墨古雅,为清华大学图书馆珍藏两部宋版之一。
-
《类编标注文公先生经济文衡》
元泰定元年(1324)梅溪书院刻本
宋滕珙编辑。二十二卷。滕珙,宋淳熙十四年进士,朱熹弟子。他取朱子语录、文集分类编次,将每一论述之缘起和立论之意编辑成书,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朱子思想的重要著作。书为黑口,双鱼尾,紧行密字,具备典型建阳刻书风貌。目录后有一长方牌记“时泰定甲子春刊于梅溪书院”,“泰定”二字被书估挖改补纸,墨笔书“景定”以伪充宋本。此本为清华大学图书馆珍藏的19部元刻本之一。
-
《唐翰林李太白诗集》
元刻本
唐李白撰。凡二十六卷,其分类与编排顺序同宋蜀本;分类与分卷一致,又同于元明两代最为通行的萧士赟删补《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本。尽管书为坊刻,讹字、俗体字颇多,但仍为李白集版本递传系统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此书递经清江标、缪荃孙、傅增湘等人宝藏,满布藏章,并有叶昌炽、缪荃孙题识。海内孤本。
-
《御制大诰》
明洪武十八年(1385)内府刻本
明太祖朱元璋撰。凡七十四条,是明太祖亲自编纂的一部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以判例形式出现,是律外之法,用以严惩臣民犯罪,弥补律文之不足。《大诰》不仅是明朝重典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而且将这一思想推行至极端,因其刑酷法严,故在太祖崩后便被废止。此书具备典型的明代内府刻本风格,开本广大,行格疏朗,刻有句读,纸墨上乘。全国孤本。
-
《白雪楼诗集》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魏裳刻本
明李攀龙撰。十卷。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幼孤家贫,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为官有善政。性情疏放,与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等互相标榜,结为诗社,主张“文主秦汉,诗规盛唐”,史称“后七子”。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影响及于清初。有《白雪楼诗集》、《沧溟先生集》,编选有《古今诗删》、《唐诗选》等。《白雪楼诗集》明本多为隆庆年间所刻,嘉靖刻本流传较少。
-
《浑盖通宪图说》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郑怀魁刻本
明李之藻撰。二卷首一卷。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号我存,又号凉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代科学家。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学识渊博,精于历算,时与徐光启齐名。万历四十一年(1613)与利玛窦合译《同文算指》,是中国编译西方数学的最早著作。此书刻印于1607年,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介绍平仪制造法以及使用法的图书。
-
《类经》
明天启四年(1624)刻本
明张介宾撰。张介宾(1552-1639),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年时拜名医金梦石为师,曾从军游历河北、山东等地,功名未就,仍以行医为生。晚年撰有《景岳全书》。介宾以《黄帝内经》原文不易理解,遂详加阐释,共得三百九十条,分十二类,厘为《类经》十七卷,又益以《图翼》十一卷,《附益》四卷。全书条理井然,易于寻览,注释亦颇有发明。其医易同源的主张,颇受后代医家重视。此为张介宾自刻之本,刊印甚工,绘图精妙。
-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明崇祯贯华堂刻本
元施耐庵撰,清金人瑞删定。七十五卷七十回。金圣叹(1608-1661),名采,别号圣叹,江苏吴县人。明亡后,又改名人瑞。为人倜傥高奇,性格孤傲,以哭庙案被斩。他是清代初年影响极大的文艺和戏剧理论家,批点的《水浒》和《西厢记》在清代和民国以来一直广泛流行,影响深远,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纷纭。金圣叹评点的《水浒》、《西厢》、《杜诗》、《离骚》、《庄子》、《史记》,合称六才子书。他将《水浒传》七十一回砍掉,编选一个噩梦作结,把梁山英雄全部处死,反对招安,主张以法治天下。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即以清华所藏此贯华堂金批本为底本。
-
《列女传》
明万历刻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鲍氏知不足斋印本
汉刘向撰,明汪道昆增辑,明仇英绘图。十六卷。据《汉书》记载,西汉成帝时礼制衰颓,内宠骄恣,光禄大夫刘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是书为女教经典,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屡经传写刊刻及后人注释、增补,其卷帙分篇多有不同,人物亦由最初之一百零五人衍至明代之三百余人。明万历年间,歙人汪道昆于刘向《列女传》基础上大幅增辑,所增人物皆出明代,多为歙郡汪、程二姓节烈女子事迹。每篇皆附以插图。虽仍其名曰《列女传》,实为《列女传》之增辑改编本。此本绘画雕工极为精美,线条细腻流畅,典雅峭丽,毫发毕现,为明代徽派版画精品。清乾隆年间,歙人鲍廷博重金得其版片重新刷印,即成此本。
-
《国语》
明万历间张一鲲刻本
三国吴人韦昭注,宋人宋庠补音。二十一卷。书上有清人王铎于顺治四年(1647)朱墨批校。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官至大学士,入清仍为显宦,官礼部尚书。王铎博学,工诗文,更以书法之沉雄恣肆、险劲沉着而名重一时,与董其昌齐名,世以“神笔王铎”称之。亦善山水、梅兰,自成一格。本书浓圈密点,眉批夹批多至数千字。书后有清末民初陈宝琛、胡嗣瑗等人跋语。
-
《续方言》
手稿本
清戴震撰。戴震(1722-1777),字东原,休宁(今安徽黄山)人。清代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一生著述宏富,在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理、音韵、训诂等领域皆有很高成就。戴氏裒集本书之初衷,意在补苴扬雄之《方言》,开始只是摭录他书,且大体上仍以原书为序,未经董理,后见杭世骏《续方言》引据类次均出己右,于是中辍,此书便于二卷后止,因此《续方言》当系戴氏一部未完成的书稿。1928冬刘半农购于北平琉璃厂书肆。书凡两卷,共十四叶。这部戴震手稿的现世,被当时学界引为盛事,书之末叶遍布胡适、章炳麟、傅斯年、陈垣、邓之诚、马衡、蒋梦麟、顾颉刚、钱玄同等名人大家们几次观书墨笔题识及钤章,堪称朱墨灿然,满纸生辉。
-
《十翼后录》
手稿本
清黄以周撰。七卷。黄以周(1828-1899),初名以同,字符同,号儆季,浙江定海人。清同治、光绪间著名学者,曾主讲南菁书院十五年,为学不拘汉宋门户,尤邃三礼,撰《礼书通故》百卷。黄氏二十岁时奉父黄式三之命研治《周易》,此未定稿本以“以同”署名,卷次尚在修订中,满布圈改、签条,并有其父审阅日期及名章题识。
-
《长生殿传奇》
清康熙稗畦草堂刻本
清洪升撰。二卷 。洪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七年国子监生。因在“国丧”期间聚演所著《长生殿》被斥革。晚年生计困顿,醉酒登船,落水而死。一生创作戏曲四十余种,与孔尚任齐名,有“南洪北孔”之誉。《长生殿》借天宝遗事敷演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之爱情悲剧,与《桃花扇》并称清初剧坛双璧。洪升先作《沉香亭》传奇,后更名《舞霓裳》,又经十余年,三易其稿而成《长生殿》。康熙三十年,洪升携家归杭州,于西湖孤山筑稗畦草堂,以为吟啸之地。此版开雕于洪升生前,未竣而卒,门人续成其事,为初刊之本。
-
《刘蕺山先生集十种》
清乾隆十七年(1752)证人堂刻本
明刘宗周撰。二十四卷。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晚号克念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治理学以慎独为宗,力倡诚敬之说。曾筑证人书院,讲学于蕺山,人称蕺山先生。著述宏富,卒后其子刘汋与弟子门人黄宗羲等及绍兴官府多次整理蕺山旧稿刊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刘宗周“在有明末叶,可称皦皦完人,非依草附木之流所可同日语矣”,然而对其著作,却行删改、禁毁之实。此版传世不多,为存世最古且未经删削之蕺山全集本。
-
《彝汉教典》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抄本
此书为彝族伦理道德、地理、历史、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多门知识的总汇,辑录了49位彝汉先师的教育言论。既是教育培养后代的教科书,也是研究彝族教育思想和彝汉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至今仍有参考和借鉴意义,有极高的整理价值。此书为馆藏251册武定彝书写本中年代最早者。